春节,本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但对于不少中老年人而言,节日的热闹背后却隐藏着身体的小小警钟——神疲乏力。为何在这样一个本该精神焕发的日子里,人会感到如此疲惫不堪呢?这背后,或许与我们的身体机能、生活习惯及春节期间的特殊环境息息相关。

神疲乏力,中医称之为“气虚”,是身体脏腑功能下降、气血不和的直接体现。春节期间,饮食丰盛却往往油腻,作息不规律,加之亲朋好友相聚,情绪波动大,这些都可能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虚症状加重。此外,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敛,若此时再过度消耗,更易引发神疲乏力。
长期处于神疲乏力的状态,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春节期间,中老年人若忽视这一症状,还可能因过度劳累而引发急性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等,后果不堪设想。
中医将神疲乏力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心脾两虚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及肾精不足型等。心脾两虚者,常伴有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痰浊中阻者,则多见头晕目眩、胸闷脘痞;气血亏虚者,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而肾精不足者,则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尤为明显。
头晕,作为神疲乏力的常见伴随症状,其部位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头目昏沉,多与肝阳上亢或痰湿蒙蔽清窍有关;腰膝酸软伴头晕,则可能是肾气不足所致。春节期间,中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肾精不足的可能,及时调养。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髓通于脑。肾气不足,则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导致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中医保守治疗神疲乏力,强调从根源入手,滋养肾精,调和肾气。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经典方剂,均能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从而缓解神疲乏力的症状。同时,中药的温和调理,还能减少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更适合长期调养。
春节期间,中老年人若肾气不足,不仅会导致神疲乏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等,这些症状都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疲惫感。此外,春节期间饮食油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重肾脏负担,从而加剧神疲乏力的症状。
西医治疗神疲乏力,往往侧重于缓解症状,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中医虽注重整体调理,但在补肾过程中也可能面临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困境。而北京中方中医院,运用中医现代化理念,结合能量和大阴阳原理,实现了补肾不伤肝、泻肝不伤肾的完美结合。通过精准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神疲乏力的问题。
蒋伯,一位退休教师,春节期间因肾气不足导致严重神疲乏力。他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他来到北京中方中医院,经过中医专家的精心调理,不仅神疲乏力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整个人也变得精神焕发。蒋伯感慨地说:“中医真是博大精深,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