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蛰伏,人体也似乎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悄然调整着节奏。不少中老年朋友发现,一到冬天,头晕目眩的症状就格外频繁,仿佛身体在发出某种信号。这头晕,就像是身体这台精密机器的某个齿轮出现了松动,虽不致命,却让人难以忽视,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层一层剥开这个谜团,探寻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

头晕目眩,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个“小捣蛋”。它不仅让人站立不稳,行走如履薄冰,还可能引发跌倒等意外,对中老年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个安全隐患。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心情,导致焦虑、抑郁,形成恶性循环。
头晕目眩,中医看来,原因多样,有心脾两虚型,因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有痰浊中阻型,因痰湿内盛、阻遏清阳;有气血亏虚型,因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还有肾精不足型,因肾精亏虚、髓海失养。此外,也不排除其他潜在原因,如颈椎病、高血压等。
头晕,往往集中在头部,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这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反映。冬天,寒气袭人,易伤阳气,特别是肾阳。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阳不足,髓海空虚,自然头晕目眩。这与《黄帝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相呼应,冬天对中医而言,是养藏之时,也是调补肾阳的关键期。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当肾功能下降,肾精不足,不仅会影响骨髓的生成,还会导致髓海失养,从而出现头晕目眩。中药保守治疗,如服用补肾益精的方剂,能滋养肾精,调和肾气,减少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让身体在自然的节奏中慢慢恢复。
为什么肾出问题会导致头晕目眩?从中医角度看,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阳气滋养,头部自然首当其冲。冬天,寒气更盛,肾阳更易受损,头晕目眩的症状也就更加明显。这就像家里的暖气不足,房间自然冷冰冰,人待在里面也会感到不舒服。
西医看头晕,可能从颈椎病、高血压等角度入手;而中医,则更注重整体调理,认为补肾需兼顾肝脾,避免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尴尬。北京中方中医院,运用能量和大阴阳原理,通过中药的精准配伍,实现了这一平衡,让身体在自然的和谐中恢复健康。
周阿姨,年近六旬,冬天总是头晕目眩,几乎不敢出门。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后来,她来到北京中方中医院,经过中医专家的辨证施治,诊断为肾精不足型头晕。服用中药一段时间后,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冬天也能安心出门了。周阿姨感慨地说:“中医真是神奇,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