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癌症常表现为磨玻璃结节,许多人简单地将磨玻璃结节与癌症等同起来,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磨玻璃结节只是一种影像学表现,而不是病理学诊断。磨玻璃结节在早期癌症中的表现并不一定与磨玻璃结节相同。感染性病变或某些良性病变有时也可以表现为磨玻璃结节。
那么,如何通过CT成像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呢?
通常,良性或恶性结节在CT成像上具有一些特征性特征,如毛刺征、胸膜牵引或支气管截断。然而,许多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并不典型,仅根据单个CT图像判断小结节性质的准确性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发现时可能只有不到5毫米的小结节,单次CT检查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都需要一个随访过程来确定结节的性质,并根据一定时间间隔内CT图像的动态变化调整随访策略。2022年版《中国医学会癌症临床指南》中,建议根据筛查发现的肺结节的位置、大小和密度特征进行分类管理:

● 对于位于气道内的病灶或影像学高度怀疑的癌症病例,应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 对于<5mm(部分)的实性结节或<8mm(无钙化)的非实性结节,建议明年进行高分辨率胸部CT检查;
● 对于≥5mm(部分)的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建议3个月后进行高分辨率胸部CT检查;
● 对于不能排除为非肿瘤的新诊断结节,建议先进行抗炎治疗,再复查胸部CT;具体的随访间隔应遵循专科医生的建议。
通常大于8mm的结节应每隔3个月、9个月和24个月进行复查。如果结节在两年内没有变化,则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很高,随后可以每一两年进行一次复查。如果两年内没有变化,只能说明良性结节的可能性很高,但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的可能。因为一些原位癌可以休眠多年而不发生,只有在某些因素触发后才会发生。在确定肺结节的性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包括大小、密度、形态的变化,是否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征,是否有实质性成分,以及变化率是否符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发展模式,以确定结节的危险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外科医生立即进行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