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肺部结节的4个认知误区,现在知道还不晚!

很多人对肺结节的看法“各执己见”。关于肺结节,今天给大家总结了常见的四大“误区”,对比一下你踩雷了吗?
误区一:无所谓
有些人发现肺结节后,上网搜索一番,得出结论:“绝大部分肺结节都是良性的”,相当乐观地认为概率这么小,而且自己也没有任何咳嗽、咯痰、胸闷、憋气等症状,因此置之不理,等到出现症状就诊确认是恶性肿瘤时,才回头想起几年前的体检报告已有预警。
而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例子临床并不少见。医学上的事,概率再大,没有发生就是“0”,概率再小,发生了就是“100%”,不能片面相信网上结论,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诊治意见。
再者,即使是专业的医生,也不能从一次的检查结果中准确判断良恶性,需要结合患者是否肺癌高危人群以及结节的大小和密度,多次随访、复查,严格的随访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预防措施。
走出误区1:到专业科室就诊,然后遵循专业意见定期复查、随诊。
误区二:过度紧张
与不重视,不复查,不随诊的患者相反的是过度紧张,频繁复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也因为肺癌肺癌依旧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11.6%)和死亡率(18.4%)第一位的恶性肿瘤,2020年中国肺癌新发82万,死亡71万,人人谈癌色变,大家也都知道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早筛查、早诊断和早治疗。
有部分患者检查发现肺结节后很担心自己的肺结节是恶性的,即使医生说了是良性的,告知定期复查后仍不放心,“这医生会不会看走眼?”“叫我6个月复查,万一3个月就变成恶性肿瘤?”这部分患者的焦虑和担忧能理解。
但根据目前国内专家共识意见,专业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结节的大小、密度来制定严密的复查周期,过度地担心反而会影响正常生活,频繁复查也会增加X线辐射剂量。
走出误区2:放松心态,建议按照专业意见进行合理的复查、随访。
误区三:CT辐射危害大
不少患者会说,我很重视这个肺结节,但是我上网查了,CT检查有辐射,辐射也会致癌。一年做一次或者两次会不会太频繁了?其实呢,我们生存的环境里本来就有很多辐射,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所以任何离开“量变”去谈“质变”的问题都是耍流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GB18871-2002规定,放射从业人员在连续接触射线时,年平均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为不超过20mSv,单年的限值为50mSv。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WS/T637-2018给出的数据提示,成年人接受一次胸部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6.58mSv。
两相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根据国家标准,如果我们每年都做胸部CT的话,一年做3次才会达到20mSv的辐射量。而体检和随访所用的低剂量CT的辐射值约为常规CT的1/4左右,那就是12次低剂量肺CT。而单年的极限值50mSv就等于7-8次常规剂量肺CT,28-32次低剂量肺CT检查。
走出误区3:肺结节的低剂量CT复查随访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

误区四:影像资料不重要
有些患者觉得看完病了,病历和影像(CT片子)资料可以丢弃了。
其实不然,医生对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往往就需要通过连续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CT片子)资料来判断,如果都是在同一家医院做的检查,医生可以通过电脑调阅,但如果是在别家医院做的CT检查,没有影像结果(CT片子)往往会给医生诊断带来极大的不便,没有办法追踪和对比,从而影响诊治。
走出误区4:妥善保管肺结节的检查结果和片子,随访复查时可调阅。
以上文章仅供参考,科普作用,不可作为医疗决策依据,健康问题请前往医院科学诊治。